山友户外网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3432|回复: 12

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6-3-31 15:4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宋刚明 摄影世界


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宋刚明   
月夜摄影的意义
     月光是太阳的反射,月亮在没有太阳时从心理慰藉我们:太阳仍高挂太空的一个佐证。人与自然界的许多现象都与月亮有关,月亮可以影响人的情绪、女人的生理期、大海的潮汐、据说地震、海啸都与月亮有牵连。所以有一派理论就说,如果把月亮给轰了,这地球从此就太平了。世间的事,未必总如人之设想。没有月亮的地球是否真的就没了地震、海啸还不好说。少了月球的引力,地球是否会偏离现在的轨道?也许就那么几度,这地球从此就进入了冰河期,或者什么热得让人无法安坐的时期,也未可知。这样的恐怖,我们可以把它看着无稽之谈,但立马可见的,这文化上的损失,就无法弥补。
     翻检古人的诗词,你会发现描写月亮的诗远比太阳的多。中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月亮有关,像李白的“床前明月光,凝是地上霜。”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苏东坡的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”曹操的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,绕树三匝,何枝可依?”都是朗照千古的绝唱。就连诗风以雄奇豪迈见长的毛泽东,也有一首借用月亮作为寄托哀思的:“寂寞嫦娥舒广袖,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”。试想,没有月色的夜,我们的诗人拿什么来乘载他们的诗情?
     检视照片,你会发现,拍太阳的照片远比月亮多。日出日落,是摄影人最爱拍的题材。并不是摄影人慵懒,太阳一落山就要收机器赶着去谈恋爱。实在是我们才一百多年的摄影科技,还不够发达,我们现在的感光载体,还不足以随心所欲记录夜色下的生活。但通过技术的运用,我们仍可以把与月亮有关的世界拍得很有创意。世界上最有名的一张风光照片,就与月亮有关。亚当斯的《月升》,这张照片也是目前世界最高价的一张单幅作品,卖了一百多万,还是美金。他的另一幅名作,《半月形的山》,也与月亮有关,那挂在山岗上的月亮,确实为照片增色不少,不信你可以把照片上的月亮遮住看看,那感觉准保大不一样。
  距离产生美,月亮的照度远不如太阳,也许正是月夜下朦胧的风景使人产生距离感,从而激发了人的情思,使人生发出无限的遐思。月亮是阴柔的,引发的却是火热的情感,现实中、小说中与爱情有关的传说和描写,也多与月夜有关,始有“风月”之说。月夜的人生与自然丰富多彩一点也不比太阳下逊色,甚至更精彩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5:50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月夜照片的诗性
  月色笼罩的世界浪漫、神秘、充满诱惑,让摄影成为空缺确实可惜。如何反映这一世界,对我们的摄影技艺,是一大挑战。月夜由于照度低,直接用月光拍摄人物,现在还不行,所以反映月夜的照片多数是风景照片。拍摄月夜风景有两种方法:一是月亮照射下的风景;一是含有月亮的风景。
  拍摄月亮照射下的风景,因为曝光时间长,胶片倒易律失效,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彩色片的色彩会偏绿,黑白片会因月光的移动,而呈现与白天不一样的光影。拍这类照片主要是要营造好夜的氛围,比如地面的灯光,交通工具的轨迹,夜空中的星星,不然别人会理解成一张失败的白天风景照。
  我们见到的照片多数是含有月亮的风景,月亮在这里首先是一个象征,是夜的符号;限制我们的联想,天上挂着月亮,你就不该把地面的活动想成白天的。另外可以平衡构图,使空泛的天空生动起来;这类作品拍摄手法甚多,其实多数不是在真正的月夜拍摄,前面提及亚当斯的两幅名作,就是太阳将下山的瞬间拍摄的。这时天空已暗了下来,月亮与天空有了足够的反差,最后一抹太阳光从地平线把景物扫亮,使地面与月亮的感光,都在胶片的宽容度之内,这时拍出的照片,内容才丰富,有韵味。
  月夜照片以抒情见长,诗意的阐述才是最重要的,亚当斯的《月升》所以精彩,并不仅仅局限于他把月亮拍了下来,而是他照片中散发出浓浓的诗意。大地与苍穹、墓地与白云、昼与夜、生与死,被融于方寸之间,《月升》才有了打动人的力量。中国诗歌源远流长,几千年的名句佳作,信手捡来都是画面,这为我们的月夜摄影提供了充足的底韵。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通过摄影的手段,将诗的韵意显影出来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5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掌握月亮变化的规律
     拍这类照片要事先做好准备,准确预计月亮出来的地点,碰到理想的画面要当机立断。月升月落,因季节不同而在位置上有所偏移,一年一个轮回;月缺月圆,每天都有变化,上下旬各不相同,一月一次重复。“十五不圆十六圆”,这是谚语,也是月亮变化的规律,但由于这两天的月亮多是太阳落山后才出来,傍晚很难拍到日月同辉的景象。能将大地与月亮同时拍在一起的时间,一般是农历十三、十四这两天。这时月亮升起在地平线附近,太阳的余辉还照亮着大地,大地的景色有一种外太空的感觉。这时朝着东方望去,如果景色在西方,可选择农历十六、十七这两天,不过你得起个早床,摸黑赶到景点架好相机。
  这类照片最精彩的,往往不是事先准备好就能拍到的,与其它照片一样,真正的好照片,多是偶然得之。像亚当斯的《月升》,就是亚当斯在返程的路上碰到的。听说后来有人在那儿重拍过,我想他本人也重拍过,因为《月升》底片薄了,不好放大,但再也没有人拍出《月升》的那种神韵了。因为即使月亮、阳光可以重演过去的精彩,云影也不会重演。就我自己的摄影经验,静于山峦的风光照,也决无两张不同时期拍摄的会完全一样。我自己比较喜欢一张有月亮的照片《念青唐古拉山晓色》,也是偶然拍到的,原计划是以西藏纳木错湖边的佛手石做前景拍月亮的,结果一位同伴高原反应,凌晨4时我们不得不往回返,大家心情很沮丧。我说“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”?出发来时,我注意到过念青唐古拉山放热四周景色很美,曾想如果能拍一张晨曦中的照片,也不错。果然,当我们车至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附近时,太阳将山峰照得金红,难得的是月亮还挂在山尖,比我料想的还要好。诚然,这类照片虽然看似偶然得之,其实是与你平时的技术积累、对月亮变化的规律观察分不开,不然即使你碰到了,也未必能拍到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5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拍摄月亮的技巧
  拍摄月亮的时机比我们想象的要短得多,可以用瞬间来形容,以亚当斯这样的高手,《月升》也只拍到一张。当然亚当斯用的是大片幅,动作会慢一些,但就是用120单反,至多也只能拍三五张,用135会再多一点,不过同一景别,拍的再多,好的也只会有一张,像《月升》那样的照片,有一张也就够了。
  太阳刚下山,借用天空光,也可以拍,只是这时如果以地面曝光为准,月亮就会过度,以月亮曝光为准,地面又没有层次。当然我们可以用灰渐变镜的方法压暗天空,达到曝光的平衡,但由于地面景物没有反差,拍彩色片尚可,拍黑白片就没有精神了。
  我们平常见到的月夜照片,多数是两次曝光获得的。第一次在天尚未全黑时拍地面景物,为了追求黑夜效果,曝光最好欠两挡,在取景屏上记下月亮的位置,等天全黑、月亮升起时,再在预留的位置拍下月亮。如果再发挥一点,可以用人造光照亮地面景物,达到更丰富的效果。
  诗歌里有一个新月派,大诗人泰戈尔有一本诗集叫《新月集》,可见新月很受看。新月最典型的、最好看的那天出现在农历上旬的初七,下旬是二十三,由于太阳落山的时候,新月还很高,无法将地面景物与新月同时拍下来,等月亮接近地平线,天已大黑了,无法照顾地面景物,拍新月多是采取两次曝光法。
  有月亮的照片还可以采取后期制作的方法获得。过去用传统方法,拍黑白片可以用红滤色镜压暗天空,或者用红外线胶片拍摄,得到天空透明的底片,然后再与有月亮的底片重叠,经过放大,就得到一张模拟月夜的照片了。
  彩色片则可以用偏振镜压暗天空的办法拍摄地面影物,如果是负片,则用全黑环境下拍摄的月亮叠放;如果是反转片,则需用蓝天背景下的月亮重叠,这样地面景物才能显出来。
  现在用数码影像技法,拍摄月亮要简单多了,已无技术壁垒可言,只要挖一张月亮备用,想放在什么地方都不成问题。用传统方法,一般只能将月亮放在天空无遮挡的地方,而用数码技术则可以将月亮放在景物后面,制作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效果,给人更真实的影像。
  数码技术虽然无所不能,但我依然欣赏用一次曝光的方法拍摄月夜风景,因为难得,所以珍贵,那种成就感也是不一样的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5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月夜的正确曝光
  反映月夜的照片,关键是要有一张曝光正确的月亮底片。月亮由于距离远,即使用点测光表,也无法获得正确曝光。我喜欢拍月亮,全是受中国诗词的影响,过去没有长镜头,也只好望月兴叹。为了得到月夜的意境,一般是用放大机的聚光镜取代月亮,甚至用瓶盖充数,反映在照片上就一大白圆圈,关于月亮全靠联想,有点画饼充饥的味道。月亮虽然只是一个圆,但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圆,最能反映月亮特征的是毛泽东描写的“寂寞嫦娥舒广袖”,那月亮中让人浮想联翩的影纹。
  记得20世纪70年代,所有关于拍月亮的书都告诉你得用5分钟,或者2分钟的曝光时间;用这样的快门速度拍出的月亮,不要说月中“嫦娥”不在,因为月球移动,月亮也成了扁的。1979年,我购得了一台尼康FM相机和一只300毫米的长镜头,第一时间我就把它搬到室外瞧月亮,不瞧不知道,一瞧吓一跳,我发现感光度ISO 100时,用f/8的光圈,相机中的测光表指在1/8秒的速度,300毫米的镜头并不能把月亮拉满,月亮周围还有大片的黑色天空,实际曝光量肯定要比这还少。我用不同曝光组合拍了一个卷,发现用f/8、1/125秒和f/8、1/250秒这两挡拍月亮,曝光最准确。后来经过反复验证,也证实这两挡曝光值拍月亮最好。只是因月亮高度和海拔高度不同略有变化,月亮在接近地平线的时候,由于雾气、污染等影响,曝光会多一至二挡不等;月亮越高、海拔越高,曝光越少。像西藏这样的高海拔地区,曝光量可以用f/11、1/250秒。当我把以这样的曝光组合拍的一组照片和文章《怎样拍月亮》发给某杂志时,没人相信,直到他们的编辑亲自验证过,文章才得以发表。其实当时我自己也不相信f/8、1/125秒可以拍月亮,就是今天我与人重提这一曝光组合,听的人也是一脸惊讶。其实想明白了也很好理解,月亮与人脸都是太阳的反光,用100度的胶卷拍人脸,可不就是f/8、1/125秒或者f/11、1/250秒吗!
  对地面景物的曝光,天黑前拍,应欠一至二挡曝光量,这样可以增强夜景气氛;而全黑环境最好增加一至二倍曝光量,因为弱光会使胶片倒易律失效,再则夜晚即使曝光过了,也还会有最黑的地方,仍不失一张可用的照片,曝光不足就有点不好办了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5:53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拍月亮的器材选择
  拍摄月夜的照片,并不是相机越先进越好,因为经常要用到多次曝光功能,反而是一些没有防重拍功能的老爷相机更方便一些。4×5以上的技术相机都不存在多次曝光问题;多数120 相机也可方便地实现多次曝光,只是有些相机要麻烦一些,像著名的哈苏机械相机,要实现多次曝光必须先卸下后背,再上弦,安上后背才能实现多次曝光;现代最先进的135 相机为了防止重拍,多数取消了多次曝光功能,只在一些专业级的机型上还保留着多次曝光这一性能。尼康过去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,像FM2、FM3A、F3、F4都能很方便地实现多次曝光,反而是后来的一些电子相机,就是有多次曝光功能,调来调去也是件不容易的事。过去一些手动过片的135相机,虽然没有多次曝光功能,但通过按下倒片钮,也可以实现只上弦不过片,达到多次曝光的目的。电动转片相机就没有办法了,按了快门胶片就自动过到下一张,胶片决没有重拍的懊悔,但也失去了多次曝光的乐趣。
  相机有T门最好,不用快门线就可以进行长时间曝光;B门必须与快门线配合使用。
  牢固的三脚架是拍月夜必不可少的;另外闪光灯或者其它人工光源对地面景物补光,也会对作品增色不少。
  标准镜头是最接近人眼视觉的镜头,但用标准镜头拍月亮,并没有人眼观月的感觉,月亮只是一个小白点。这是因为,现实中的月亮是以无限大的天幕为背景的, 当缩小成8寸、3寸的图片后,月亮的比例就很小了。人眼在看月亮时,加入了人的主观感受,会凝神注视,这时人眼的视觉相当于135相机的135毫米镜头的视角。所以要追求真实的效果,135相机用135毫米镜头,120相机用250毫米镜头拍月亮,最接近人眼的观感。用更长的镜头拍摄的月亮,如用500毫米,1000毫米镜头拍摄,会把月亮上的环形山拍下来,这种效果,少了一份浪漫,月中嫦娥成了小圆坑;多了一份震撼,月宫原来如此。用长镜头很难将地面景物与月亮拍在一起,一是视角窄,将月亮与景物组合到一起不易,再则景深小,焦点在景物上月亮就虚了,在月亮上,景物又不清楚。这样的镜头创作的照片,多半是多次曝光或后期叠印的结果。
  现在的数码相机,对拍夜景有天然的优势,现代化的测光表虽然很灵敏,但拍夜景很多时候还是因为照度太低无法测光,再则倒易律失效,测光数据只能作参考,再有经验的摄影师拍夜景都有点碰大运的感觉,只能等胶片冲出来了才能松口气。数码相机则在当时的现场,就可以看到拍摄效果,可保夜景摄影万无一失,这是传统相机无法比拟的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5:57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1982年2月摄于北大荒。当时气温摄氏零下36度,我发现这座拓荒者留下的木屋很有特点,傍晚时,我在木屋内点了一堆篝火,模拟当年住人时的效果,也为寒夜增加一点暖意。使用玛米亚SD67相机、50毫米镜头、柯达反转片,以f/8、5秒的曝光值,在天将黑时进行第一次曝光;天全黑后换180毫米镜头对月亮曝光,光圈f/8,速度1/125秒。
图1拓荒者的木屋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6:13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2003年10月摄于珠穆朗玛峰。珠峰的照片看得多了,想拍一张有特点的。海拔5000米,人不能寐,月色姣洁,遂架起相机拍月色下的珠峰,2.5小时的曝光,星星把天空画出了一道道弧线,时间仿佛被拉长了,或者说被浓缩了,泄在地上的月光,为珠峰和佛塔抹上一层神秘色彩。哈苏501相机,天黑前对景物进行第一次曝光,按天空测光,减两挡光圈曝光,80毫米镜头,光圈f/8,速度3秒;天全黑后进行第二次曝光,80毫米镜头,光圈f/8,速度2.5小时,富士维尔维亚ISO 50反转片。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6:49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2004年5月摄于安徽宏村。粉墙黛瓦和水中倒影,把江南水乡的韵味渲染得浓浓的,如果天色全黑时再拍,天空和水面会失去层次,必须采取多次曝光的方法。用哈苏501相机,天黑前对景物进行第一次曝光,按天空测光,减两挡光圈曝光,80毫米镜头,光圈f/8,速度4秒;天全黑后进行第二次曝光,对墙面进行闪光补光,80毫米镜头,光圈f/2.8,速度10分钟;在取景屏上把要拍月亮的位置做上记号,换上250毫米镜头,对月亮进行第三次曝光,光圈f/8,速度1/125秒;富士维尔维亚ISO 50反转片
 楼主| 发表于 2006-3-31 17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1998年5月摄于三峡。“兵书宝剑峡,不是上刮就下刮。”兵书宝剑峡的峡口,是风的走道,傍晚我在江滩拍风中的芦苇,抬头一看,一轮明月已上东山,想将月亮与景色拍在一起,当时只能用标准镜头。拍摄时加用灰渐变镜压暗天空。哈苏501相机,80毫米镜头,光圈f/8,速度1/2秒,一次拍成;柯达VS100反转片
发表于 2006-4-1 00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学到本领了,等我六月回来看拍到我家乡的样子
发表于 2006-4-7 22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好高难度,学到这样要多久呀,会不会头发都白了
发表于 2006-12-22 21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
回复: 月夜摄影的诗性与技法

喜欢月夜那种冷的质感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山友户外网

GMT+8, 2024-6-9 10:56 , Processed in 0.087481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